浅谈挫折教育

分享到:
点击次数:2772 更新时间:2016年09月09日08:36:24 打印此页 关闭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规定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那么,究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

    其一,来自于家庭。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过份溺爱造成了孩子性格的任性。他们在受到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心理也就是在对其个体需求欲望满足过多,要月亮、不能给星星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其二,来自于社会。我国的教育传统与国外的教育有别。如日本教育很注意对孩子的意志的磨炼,而中国的教育传统则是三思而后行;日本教育是要学生学会捕鱼,中国传统教育则是喂学生鱼吃。两者相比,即可看出这也是造成学生抗挫折能力弱的因素之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除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外,更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教育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进行自我解脱,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和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面对挫折应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它,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挫折的发生是经常的,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是生活在竞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近年来,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业已兴起培养提高孩子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这种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由此,我们说挫折教育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而我国把它作为一种教育内容,作为一种教学设计,在一般学校中还远远没有进入自觉阶段。因此,学生在受挫折后,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但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一些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开始了挫折教育方面的尝试。例如,太原市的许多中学在每年初、高中新生入学之际,均对其进行一次短期磨练意志的军训;还有的学校,也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负重自修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虽然仅仅是个开始,但足以表明,挫折教育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经受挫折的比率在不断增大。笔者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强者,培养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特别是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共识,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上关心和重视挫折教育


上一条:帮助子女成功的十条路径 下一条: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